祿星,或稱子星、跳加官等,為中國神話中的財神,與福星、壽星並稱為「福祿壽」的天神,與壽星皆立於福星之側。
財神是東亞掌管金錢與財富的神明,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行業,都會信奉不同的財神。現今能令別人富有的都被稱為「財神爺」,包括構思財政預算案的財務主管、計算薪金的會計、及慷慨解囊的富翁。
台灣新年,俗稱正月、新正、新春、過年、過年時、舊曆年、元旦、春節(國語),是指臺灣漢民從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到新年二月初二頭牙期間,慶祝新年的傳統節俗。尤以除夕夜到正月初五隔開為重。新春期間的傳統稱呼為「新正」,大年初一稱為「新正年頭」、「開正」、「正月初一」,拜年稱為「賀正」,與一系列節令、祭祀等活動。
正月初五為隔開[35] 、出年關[36]、開春、開市或開工。意味新正已告一段落,人們需開始正常生息,廳堂的新正祭品、供品需撤去。農曆正月初五到廿都均可擇黃道吉日舉行開工,而人們通常會在初五財神爺聖誕時,舉行開工祭祀儀式與新春團拜,禮畢,燃放鞭炮慶賀開工大吉
農曆二月初二為土地公聖誕,人們除了舉行祭祀儀式外,若年前無舉辦尾牙的公司行號,通常選定或擇開工、初九或此週間任一日,舉行同等級的犒勞宴。而現今多半稱為喝春酒、請春酒。各地會舉行新春團拜、慰勞,至此日後,農曆新年才正式結束[43]。
「噴春」[註 20]、「鬧廳」為古早新正期間,一支特別演奏北管正八音的鼓吹隊或扮演財神的藝人。每當聽到炮仔聲,便知歕春到村裡演奏了,樂畢,村民即賞以紅包。歕春的曲目,是臺灣的傳統音樂「北管」、「客家八音」,用於喜慶、新春、迎神、祝壽等場合的音樂。廣義的歕春除了八音外,還包括了舞龍、舞獅與跳加官等。臺語「逗鬧熱」即是形容圍觀的盛況[51]。現今,街頭歕春的習俗漸較少,都市的新年音樂多被國語新年歌曲與現代國樂取代,而新正奏鬧廳音樂的習俗多半存於中南部或鄉鎮中。